端午節即將到來,在這時節除了吃著自家煮的粽子以外,我也會做一點「煎鎚」,聊表對舊文化的懷念。或許你會對「煎鎚」這詞句感到陌生,別感到意外,吃煎鎚的文化已遙遙可墜,是時候該回過頭來認識她了。

 

據傳當年鄭成功當登陸不久,時逢端午節到來,兵民沒有足夠物資包粽子慶端午,於是鄭成功將家鄉的小點心改良,以少量糯米做成了煎鎚,讓兵民可以度過端午,鄭成功過世後,兵民與其後代在端午節都會做起煎鎚,以表示對鄭成功的追思情懷。這樣的習慣隨著時光洪流沖逝,曾經知道在安平、鹿港還有人如此做,但這幾年則是越來越少,偶然聽到老安平人提起做煎鎚的經驗,我總會感覺驚喜。

 

曾經為了尋找煎鎚的原貌,我歷經一段很辛苦的走訪之旅,到現在我依然很感謝安平的眼鏡姨願意傾囊相教,在認識她以前,煎鎚幾乎成為傳說,極度的式微,熱心的眼鏡姨告訴我,她嫁到安平成為媳婦後,每到端午時分,就在傳統三合院的庭前,頂著艷陽拉把椅子坐下,周圍整齊擺著五口小火爐,五個鍋子同時間著煎鎚,畢竟一塊小小尺寸的煎鎚,也得大約花上三分鐘才能煎好,同時顧著五個爐才不會浪費時間。

 

她說煎煎鎚時雖然天熱,在爐火旁更熱,但這已經算是輕鬆的工作了,在做煎鎚的漿時,才是真正的辛苦。先要將泡過水的糯米磨成漿,然後用手反覆攪拌糯米漿,就回得到一塊硬硬的糯米糰,接著再加糖反覆搓揉,又會回復成如液態般的漿,這時候拌入紅豆,就能開始煎起甜口味的煎鎚;若拌上肉臊汁,則變成鹹口味。傳統煎鎚口感特別Q彈,嘴裡散發出的甜、鹹滋味更是優雅動人,無疑是對味蕾最大的犒賞。

 

我曾想何必這麼辛苦,前置作業反覆在粉、漿間輪轉,怎不直接做成漿就得了?省略做糯米團的手續可會輕鬆不少呀!反正最後都是漿。眼鏡姨笑我:「就妳最聰明!若是可以大家早就做了」,那時我年輕不懂事,不信邪,買了糯米粉泡成漿,加入紅豆就直接下鍋煎,天吶!那口味真的天壤之別。

 

現在每年端午都做煎鎚,除了希望自己也能保留傳統以外,某種程度也是我與眼鏡姨的對話過程,成為另一種端午浪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