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七月將至,每年這時節我總會想到一個傳統糕餅「三色粿」,傳統的習俗中會以三色粿做為農曆七月的祭拜用,因此老糕餅店每年只會做一次,然而三色粿是哪三色?其實現在講起來也沒這麼重要,因為三色粿的原貌幾乎走味,願意做的店家少之又少,但基本組合是「必桃、必粿、紅圓」或者「必桃、必粿、滿洲桃」,細節太多這邊先不贅述。為什麼失傳?有人說是一年做一次記不得做法,但更多人說是工序太瑣碎。
◆ 再次邂逅的老滋味
這幾年總覺得市售的三色粿做得不夠好,少了老麵的香氣,很感謝好朋友幫我介紹老餅舖,讓我又再次探訪三色粿的製作。
製作三色粿不容易,需要先用酵母養老麵,得經過數天的發酵才能使用,花費時間長,傳統上都會用台語稱呼為「古老麵」,聽起來頗為貼切。原本預計昨天要到餅舖探訪,想不到近日濕氣重,所以老麵發酵不夠,只好順延一日。仔細算算這老麵前後發酵了8天之久,在時間的緩慢催促下,到了今天才能製作為成品。
◆ 大隱隱於市
這餅舖位處台南水仙宮的後方側面,隱藏在小巷弄內並不好找,但店面散發著古樸之意,絲毫也不花俏,湊近一看,店家用的都是真材實料。看著師傅帶著一家人氣定神閒的做著工作,周圍觀光人潮的紛擾與此地無關,彷彿時間凍結在舊時代裡。過程中跟師傅一聊,才發現師傅製作必桃、必粿的手藝,原來來自於以前我採訪的黃師傅,頓時過往景象湧現,好親切的感覺呀!原來黃師傅的手藝得到了傳承,讓我悸動不已。
看到一旁有年輕身影俐落的忙進忙出,我忍不住好奇,問眼前的第三代為什麼要加入如此辛苦的工作?他鎮定自若地告訴我:「因為家裡缺人手,所以我就幫忙父母,這一幫就離不開了」。看著年輕人願意辛勞感到欣慰,心中暗自欣喜這家店很幸運有下一代接棒,只是這工作實在太辛苦。
◆ 知音是傳承的動力
站在燠熱的蒸籠旁,師傅淡淡地說著,一天大約能蒸出1000顆必桃,一顆賣15元,動員6個人做這工程,前後又需耗時8天,按這邏輯算算,先不管材料費用、水電租金,每個人一天獲利只有300元。想到這裡我心就涼了一截,這幾乎沒有獲利,為什麼師傅願意每年製作?師傅說:「不做不行,老顧客每年都要訂購,我就得供應,我不做大家就沒得吃了」,原來支持他的與其說是一期一會,不如說是承諾。
師傅說當年他爸爸開這餅舖時,雖然地點不好,但學了一身手藝,就要堅持用古法製作,材料、手續都不馬虎,贏得客人的讚賞才重要。師傅說那時代開一家店賺得不多,但生活簡單一點,一家人生活依然過得去。現在他接手後也秉持相同想法,他笑說:「賺不多有什麼關係?平時吃簡單一點,久久吃一頓好料慰勞家人就夠」,這句話看似灑脫,但卻極為耳熟,許多老師傅們都這樣講,或許就是這樣的理念讓他們堅持著傳統。